近年間出現一個諷刺的現象,就是參與教會的人不斷下降,而追求靈性的人卻等比例地成長。當然,我們可以說現代人厭倦宗教組織,尤其是教會制度,感覺到教會是窒息我們追求靈性自由的場所。但撇開我們對教會制度的不滿,我們厭倦群體是否反映著一種自戀不健康的心態?當我們過度的自我關注,靈性追求也只不過是一種孤芳自賞的修煉,落入在幻想出來的信仰生活中。
耶穌不是呼召一人,乃是呼召並建立了一個群體,這十二個使徒也就是教會的雛型,所以在信仰的追尋上,我們不要只單單獨自一人,而要以團體的方式,凝聚在一起尋求那位超乎萬有的父,祂是超越萬有、貫徹萬有,並且在萬有之中的上帝,祂是最初也是最終的神,祂是人類共同的渴望。若沒有群體一起禱告,共同尋找這位住在眾人之內的上主,我們的靈性操練不會持久,靈程走得也不會很遠,甚至我們與神的關係會變成個人的幻想,遠離了真實的信仰,最終我們不是變得沮喪,便是自我膨脹。禱告群體就是建立一份靈性友誼,靈性友誼從神學角度來分析,是創造主對人一個良好的心願(good will),「耶和華 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創2:18 這段經文我們多從婚姻的角度來解釋,但「配偶」原本的意思是「幫助者」,因此從一個更闊的角度來詮釋的話,人基本上是需要別人,即朋友,彼此互相幫助,因此友誼是上主創造的其中一個秩序和心意。靈性友情是建立在禱告之上,因為禱告使我們一起聚焦在上主之內,是祂將我們結連在一起,所以,靈修最終都是團體與共的。古鐵雷斯(Gustavo Gutiérrez Merino, 1928- )這位關注靈性與貧窮人的解放神學家提醒我們,為了擁有健康的靈修生活,我們必須以三種方式養育靈魂:第一是透過個人祈禱及團體祈禱;第二是實踐正義;第三是在生命中發掘那些幫助我們心靈喜樂、感恩的事物,例如美好的友誼和健康的休閒活動。禱告的群體在靈程路上是不可或缺的補給支援站,我可以說個人靈性操練的成與敗全在乎你是否活在一個禱告群體之內。
靈閱文化社這幾年間凝聚了一個靈閱群體,這是一個禱告群體,我們自覺一無所知,除了懷有一片至誠朝向上主之情,我們一無所感,我們一起操練禱告,彼此勉力把愛專注於主。我們就這樣在禱告中更新了我們與主的關係,修正了我們渾渾噩噩的信仰生活。正如艾爾雷德提醒我們,禱告的群體就是「我們在這裡,你和我,我希望基督參與在我們中間,成為我們三分之一。 現在沒有人可以打擾我們,沒有人可以破壞我們的友好談話; 沒有人的聲音或噪音會打擾我們這種愉快的孤獨。 所以現在來吧,最親愛的朋友,揭示你的心,說出你的想法。 你有一群友好的聽眾; 隨便說吧。 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珍惜這個機會。」(參《屬靈友情禮讚》, 29頁)
靈閱群體邀請你與我們一起操練禱告,一起建立靈性的友誼,一起感受到生活因禱告主而獲得的美善和喜悅。
作者:袁蕙文博士(本社社長)
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出處。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務必徵得作者同意,可電郵:admin@lectiohk.com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