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靈閲文化社網站
本社宗旨:在極度物化的社會下培育心靈閱讀和閱讀心靈的文化,
來更新人性、重整天國觀,活出在我內的基督。
打開英國靈修寶庫之四:「一切將會美好,一切將會美好,萬事萬物都會變成美好。」 下星期是「打開英國靈修寶庫」課程的開始,也是大齋期(預苦期或四旬期)的開始。大齋期是一個懺悔的時期,我們在這四十天內常常回想基督為我們的罪在十字架上所蒙受的苦難,好叫我們感受到這份神聖的大愛,縱然自己滿身罪污,但這份愛從未消退。正如在英國十四世紀其中一位靈修大師茱利安說:「因為我從這一切以及所有的一切中清楚地看到,在上帝創造我們之前,祂就愛我們;這份愛從未消退,也永遠不會消退。」 茱利安.諾維奇(Julian of Norwich, c.1343-1416?)是在英國中世紀晚期四位神秘主義者中,滿有神恩的一位靈修導師,她的著作《神聖之愛的啟示》(Revelations of Divine Love)無論在她的時代或是現今,影響力非常震撼。整本書記載著她在臨終時獲得神所賜的十六個啟示,她以獨特且充滿憐恤和安慰的方式描述了罪,並好肯定的告訴我們,儘管人有罪,一切都將美好(“All shall be well”),因上帝的愛極其強大,最終將使一切復和並得以治癒。自此至今,這句名言「一切都將美好」是我們作靈性導引的一個很重要信念。 茱利安在她的書中大膽地提出一句叫人驚訝的說話:「罪是必須的,但一切都將美好。」("Sin is necessary, but all shall be well") 一向以來,牧者教導我們要懼怕罪、恨惡罪、遠離罪、抵擋罪等等,我們要與罪誓不兩立,但茱利安指出罪是必須的,正如基督必須受苦一樣。罪為何是必須的?她說:「所以,我看見基督因我們的罪而對我們充滿憐憫;正如先前我因基督的受難而充滿痛苦與憐憫,如今我在某種程度上對所有基督徒也充滿憐憫。然後,我明白到,凡是出於愛而對基督徒所懷有的憐憫,都是基督在我們內心的彰顯。」對她來說,罪與憐憫是一個銀元的兩面,與其說罪是必須的,不如說由於憐憫是非存在不可,罪是必須的。罪的必須性是因為罪推使我們進入基督的憐憫。又或這樣解釋,罪使人與神的愛隔絕,遠離神的愛叫人感到痛苦,因神就是愛,當我們離愛的源頭愈遠,愛便愈減少,換言之,失去愛的感覺愈來愈強烈,痛苦因著愛漸漸的失去而愈來愈深,縱然我們可能在世間找著不同的愛,但這些愛沒有辦法使內心得到滿足,因人受造是與神結連在一起的,當人遠離神時,真愛就自然流失了,就像身體缺乏食物時會感到飢餓一樣,罪使人失去真愛而感到對神的飢餓。罪是必須的,因為罪使我們知道我們在世間找不到真愛;罪是必須的,因為罪逼使我們不得不靠近基督;罪是必須的,因為沒有罪,我們便不需要基督了。茱利安寫道:「透過罪,我們學會依靠上帝的恩典。」又說:「但我未曾見到罪,因我相信它並無任何實質,毫無存在的份量,也無法被認識,除非透過它所帶來的痛苦。而在我看來,這痛苦只是暫時的,因為它能淨化我們,使我們認識自己,並懇求憐憫。而主的受難正是我們在這一切中的安慰,這也是祂對所有將得救之人的神聖旨意。」 茱利安在祈禱時所看見的異象使她滿心得著安慰,她看見了基督受苦的面容,並感受到罪所帶來的痛苦,啟示的最後她作出這樣的禱告;「上帝啊,憑著你的美善,賜給我你自己,因為祢對我而言已經足夠。我無法請求任何比這更少的,因為唯有這才能完全榮耀你;若我請求比這更少的事物,我便總是缺乏——但在你裡面,我擁有一切。」 就讓我們在進入大齋期之先祈求一份能夠親近神的恩典,好叫在這段時間常默想基督,在省察自己的過犯之時,更深體會基督為自己的罪惡如何亳無保留地分享祂的生命,肝腸寸斷的經驗祂這份無條件的愛。 請大家記得下星期二晚正式開始靈閱文化社的「打開英國靈修寶庫」課程,期待在ZOOM 中相見!打開英國靈修寶庫之四:「一切將會美好,一切將會美好,萬事萬物都會變成美好。」
靈閱文化社是於2013年2月成立。
本社宗旨:以關注及發展心靈教育為主軸,在極度物質化的社會下培育心靈閱讀和閱讀心靈的文化。
本社創辦的目的:「靈性」基本上是指人生命最真實及最根本的原貌,故本社創辦的目的是以「心靈閱讀‧閱讀心靈」的文化理念來幫助人認識靈性、操練靈性、活出靈性,因人活著,不是單靠物質,乃是心靈的素質。
同工簡介
袁蕙文 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主修靈修神學
靈閱文化社創辦人,靈閱文化社榮休社長(由2021年10月起)。研究興趣包括宗教經驗、中世紀神秘主義、女性靈性、宗教靈性比較、人格整全與靈性、宗教與文化等。作品包括:《神同在、常同在》、《京都靈旅》、《MAP默觀禱告入門》、《聖經靈閱之旅CD系列1至6輯》,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Interpretation: Memory as the Path to the Knowledge of God in Julian of Norwich’s Showings, Feminist Critical Studies in Religion and Culture. 等。
區建銘 美國波士頓大學神學博士,主修比較神學
靈閱文化社文化及神學研究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基督宗教神學、宗教哲學、宗教對話、宗教倫理學、比較神學、宗教與文化等。作品包括: 儒耶雙重宗教身份與比較神學,當代宗教對話:宗教符號的解釋,蒂利希的「終極關懷」理念對比較神學的貢獻,Paul Tillich and Chu Hsi: A Comparison of Their Views of Human Condition等。
本社訂立兩個目標來發展心靈教育:
(一) 用文化資源來推動心靈教育。由於近年「靈性」這觀念備受關注,人對靈性的追尋已超越宗教層面,無論在學術界及醫學界亦對這課題作出深入研究與探討。本社會提供多元化的心靈知識與資訊來推動現代靈性發展運動。
(二) 用宗教資源來推動心靈教育。宗教與社會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宗教可說是社會的錨,因為宗教能為社會不同現象帶來意義,提升人類心靈素質,使人活出人靈性的光輝。本社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相信人是上帝所創造,是一個有靈的活人,因此靈性關懷與培育甚為重要。我們會舉辦不同活動,包括講座、課程、靜修會、宗教對談等來為靈性教育耕耘,豐富大家對心靈操練的認識,好好保護心靈,使它更新變化。
本社會提供不同活動來提昇人認識自已的能力,看待生命的態度,以及探索生命的意義,
進而開拓生命視野,強化心靈素質。
本社提供的服侍包括:
文章:出版文章來反思生活,檢視靈性。
課程:提供不同課程來加增我們對靈性的認識,建立我們追求靈性的基礎,並作出更深度的追求。
靜修營/靜禱會:讓參加者有群體支持和鼓勵,一起耕耘心靈和培養靜修習慣。
宗教對話座談會:目的是透過對談來認識不同宗教的靈性觀,豐富靈性教育的發展。
靈性導引:我們會提供個人靈性導引來幫助有心志在靈性上成長的信徒、非信徒或不同宗教信仰人士。(需要者可直接致電或電郵本社)
敬請留意我們的網頁,參加我們的活動,好讓我們能服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