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靈閲文化社網站
本社宗旨:在極度物化的社會下培育心靈閱讀和閱讀心靈的文化,
來更新人性、重整天國觀,活出在我內的基督。
默觀是選擇注意力 最近一位靈友問我:當我注視天空15-20分鐘,這可是默觀嗎? 操練默觀祈禱是關乎自己的內在狀態與意圖。大德蘭告訴訴我們,默觀是從內在撤退,將注意力從外在世界收回,換言之,默觀的狀態是注意力能專注於內,存有神同在的意識,而默觀的意圖就是沒有意圖。 我們以操練歸心作為默觀禱告的解釋,歸心是一種單純祈禱的方式,以愛的心態持續維持,用一個字或一句話表達那個心態,歸心的特點是豐富的單純性。操練歸心是將注意力專注於神,整個過程是人有意識地「選擇」與「轉向」,從分散到集中,從雜念回歸愛語。集中注意力是現代人一個頗嚴重的問題,由於現代人受多媒體的刺激和多工處理事情,造成注意力薄弱,難以沉澱和深入思考,更導致心情容易煩躁和焦慮。操練歸心就是自己有意識地培育內心的平靜和覺察,從生活中的種種刺激和內心的思緒中,主動收回,回歸心的中心,它是神的居所,默觀可以說是一種刻意選擇的注意力模式。那麼,操練歸心的過程就是有意識地選擇,當分心走意時,我們不斷地選擇放下,用愛語回歸上主,操練歸心就是活在這個狀態之下。另一方面,操練歸心是沒有意圖的,因為歸心本身是愛的表達,單純渴望神而已,或可以說讓神在我裡面「成為神」,祂在我隱密之處。 (詩51:6) 而靈閱最後一個步驟的默觀就是回甘在聖言之內的上主,讓神在我裡面「成為神」,祂在言語之外,祂超越一切。 這週未又是靈閱共修的日子,讓我們一起返回心靈的老家,讓上主在我們心內多作一些功夫,因祂實實在在的很愛我們。默觀是選擇注意力
靈閱文化社是於2013年2月成立。
本社宗旨:以關注及發展心靈教育為主軸,在極度物質化的社會下培育心靈閱讀和閱讀心靈的文化。
本社創辦的目的:「靈性」基本上是指人生命最真實及最根本的原貌,故本社創辦的目的是以「心靈閱讀‧閱讀心靈」的文化理念來幫助人認識靈性、操練靈性、活出靈性,因人活著,不是單靠物質,乃是心靈的素質。
同工簡介
袁蕙文 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主修靈修神學
靈閱文化社創辦人,靈閱文化社榮休社長(由2021年10月起)。研究興趣包括宗教經驗、中世紀神秘主義、女性靈性、宗教靈性比較、人格整全與靈性、宗教與文化等。作品包括:《神同在、常同在》、《京都靈旅》、《MAP默觀禱告入門》、《聖經靈閱之旅CD系列1至6輯》,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Interpretation: Memory as the Path to the Knowledge of God in Julian of Norwich’s Showings, Feminist Critical Studies in Religion and Culture. 等。
區建銘 美國波士頓大學神學博士,主修比較神學
靈閱文化社文化及神學研究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基督宗教神學、宗教哲學、宗教對話、宗教倫理學、比較神學、宗教與文化等。作品包括: 儒耶雙重宗教身份與比較神學,當代宗教對話:宗教符號的解釋,蒂利希的「終極關懷」理念對比較神學的貢獻,Paul Tillich and Chu Hsi: A Comparison of Their Views of Human Condition等。
本社訂立兩個目標來發展心靈教育:
(一) 用文化資源來推動心靈教育。由於近年「靈性」這觀念備受關注,人對靈性的追尋已超越宗教層面,無論在學術界及醫學界亦對這課題作出深入研究與探討。本社會提供多元化的心靈知識與資訊來推動現代靈性發展運動。
(二) 用宗教資源來推動心靈教育。宗教與社會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宗教可說是社會的錨,因為宗教能為社會不同現象帶來意義,提升人類心靈素質,使人活出人靈性的光輝。本社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相信人是上帝所創造,是一個有靈的活人,因此靈性關懷與培育甚為重要。我們會舉辦不同活動,包括講座、課程、靜修會、宗教對談等來為靈性教育耕耘,豐富大家對心靈操練的認識,好好保護心靈,使它更新變化。
本社會提供不同活動來提昇人認識自已的能力,看待生命的態度,以及探索生命的意義,
進而開拓生命視野,強化心靈素質。
本社提供的服侍包括:
文章:出版文章來反思生活,檢視靈性。
課程:提供不同課程來加增我們對靈性的認識,建立我們追求靈性的基礎,並作出更深度的追求。
靜修營/靜禱會:讓參加者有群體支持和鼓勵,一起耕耘心靈和培養靜修習慣。
宗教對話座談會:目的是透過對談來認識不同宗教的靈性觀,豐富靈性教育的發展。
靈性導引:我們會提供個人靈性導引來幫助有心志在靈性上成長的信徒、非信徒或不同宗教信仰人士。(需要者可直接致電或電郵本社)
敬請留意我們的網頁,參加我們的活動,好讓我們能服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