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英國靈修寶庫之三:不知的上帝與不知的人生
當大家因為身體的疼痛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多會問你:「試用1-10的程度來形容你的痛。」這種數字描述法告訴我們,原來痛苦是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如果人生免不了經歷痛苦,那麼我們總有些時候是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內心感受,尤其是落在失敗、失落和失望時,語言對感受而言是一種限制。對於靈性,語言更顯得軟弱無力,我如何描述一位我看不見的上帝?《不知之雲》的作者說:「在我們到達了肉體官能無法獲致的知識的境界時,我們才發現屬靈的事物。」(The silencing of our bodily senses leads most readily to the experience of spiritual things . . . )
在英國十四世紀的靈修經典中,其中一本對現代基督教靈性學和祈禱操練影響最深的是《不知之雲》或《無名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如果你聽過歸心祈禱,又或操練過歸心祈禱,卻未讀過《不知之雲》,那你仍未築起你對神認知的堡壘。《不知之雲》是一本教信徒操練默觀祈禱的手冊,雖然是一本實用的書,內容卻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神學觀念—神是一個「不知」的神。簡單來說,神的「不知」不是表達神是無、是空,乃是表達人的理性是無法認識上帝,人無法加以說明上帝,祂是在我們理性之外,正如人受苦,也是在人的理解之外。既然祂是無法測度、無法認知,那麼我們來到祂面前不是靠我們的理性和我們的認知功能,只靠我們的心和感受,感受是非理性的。例如,當你操練歸心,你一直渾渾噩噩,了無樂趣,但你卻仍鍥而不捨的操練,那這份「鍥而不捨」的感受便是非理性,是一份無法解釋的恩典。
《不知之雲》的作者教導我們,真正的默觀是將我們引進到「不知」和「黑暗」內,但內心卻在黑暗中感到安全,因祂雖然是不知,卻是可以用愛去接觸和擁抱。如果苦難是人生旅程的一部份,是無可避免,那麼在經驗苦難時,我們也正正經驗不知與黑暗,就在這「無言」和「不可知」的境界中,不知的上帝就在那裡與我們會合,經驗祂的本質—愛,因神就是愛。在信仰歷程上,我們要認知、承認和接納神的「不知」,唯有這樣的肯定才可將我們與神的關係重塑更新。
作者:袁蕙文牧師博士 (本社榮休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