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三位一體》認識「信仰的確定」

從《論三位一體》認識「信仰的確定」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的信心在那裡呢?」(路加福音 8:25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哥林多後書 57

        操練默觀禱告當然是成也意志,敗也意志,但是如果我們真的以為藉著操控意志便能隨己意看見「神」的話,這必然只是自我「隨心所欲」地幻想出來的虚假東西而已。在《論三位一體》奥古斯丁有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原來我們墜落了,活在一個失序的世界。他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就是當心靈之眼凝視著內在視覺的形象,有智慧地運用高級理性去使用世物引向最高的善,沒有受到誘惑之蛇的挑釁而貪愛它們,並以純一的仁愛與神如膠似漆地合起來,這便能享受真正的幸福。這一切看來都應該是事實,是發生在秩序井然的世界裡。但是,因為人類始祖的墜落,世界失了序(deformed),我們若還以為能單靠控制意志,心靈便能臻至完美的話,我們是遺忘了奥古斯丁執著於與伯拉糾派的爭論,及遺忘了他有「恩典聖師」的稱號。人唯有單單靠賴恩典,才能從墮落得著救贖,才能歸回原初的秩序(reform)。

        這位「恩典聖師」告訴我們要將心定在「信仰的確定」上,我們是可以「看見」上帝的。奥古斯丁引用保羅的話來鼓勵我們:「保羅在腓立比書3:13-15在說,今生的完全不是別的,正是忘記背後,努力向前。畢竟,在我們最終得到我們意欲得到的、到達我們想要到達的地方之前,最安全的意圖還是尋求者的意圖。正確的意圖乃是發自信仰的意圖。信仰的確定至少能引發知識;知識的確定,只有今生之後我們與神“面對面”,才算完全。那麼,就讓我們將心定在這「信仰的確定」上,一種追求真理的意向」(9・序・1, p257-258)。在這裡,奧古斯丁指出對於這位獨一、超越、三位一體的上帝,我們在今生可以「看見」卻又不能清晰地看見祂,神模糊不清的形象是會投放在我們這群尋求者的意圖上,我們如同在鏡中、如同猜謎般的「看見」神。雖然如此,唯一可作依靠的,就是「信仰的確定」。

        什麼是「信仰的確定」?是否指福音派信徒所強調的「得救的確據」?無可否認,我們的信仰大部份是由聽道而來(即始於聽覺),這看來是因受到「教導而插入的,確實像外來之物」(14・3・11, p424),也「是在時間中發生在人心裡的,如果一個人由信者變成不信者,信仰也就從他心中消逝了」(13・1・3, p367)。信仰可以在人心中消逝,是因為人只是「聽」信仰,把它成為「外來之物」,這是信仰的內容。但奥古斯丁所指的信仰,並非指信仰的內容(即我們相信什麼),「(信仰本身)從不是在外的或像所信之物那樣外在地進行,而是開始便處於意識自身之內。信仰不是一個人相信的東西,而是一個人以之而相信的東西;一個人相信的東西是被信的,一個人以之而相信的東西是被看見的」(14・3・11, p424)。「信仰不屬於任何身體感覺,因為它是心靈的而非物體的;它不是外在於我們的,而是深深地內在於我們的;從來沒有人在別人裡面看到它,但每個人都可在自己裡面看到它;最後呢,人們可以假裝有它,並被別人認為有它(實際上却沒有)」(13・1・5, p370)。「這信仰我們是以另一種方式知道的;……信仰乃是絕對確定的知識把握的,並為自我知識所宣示……,信仰本身在我們擁有它時却是我們在自身之內看得見的東西,因為對不在場之物的信仰本身乃是在場的,對外物的信仰本身乃是內的,對沒被看見之物的信仰本身乃是可見的」(13・1・3, p367)。

        如果將這幾段說話,跟奥古斯丁在之前的教導一起綜合來看,得到的結論是:如果我們的信仰只側重於信仰的內容,我們也只能當它如外物觀之,而在世之物,必有生滅,故此,我們必需重複地聆聽他人談論它,才能「看見」它,人對之患得患失,實屬難免。而當我們從記憶中想起它們去作出默想時,是以低級理性去對它進行推理,獲得的是知識,雖然跟其他世物的知識無差別,但如果我們使用得宜,這些知識也能幫助我們舉心向上。但人對事物的看法,在時間中可以見異思遷,記憶雖在,也可以人面全非。而如果我們只是單憑意志在想著自己在信的話,這更可以只是一個幻想,或是一個假裝。若果我們能把信仰的內容和信仰本身兩者作出分別和分開的話,因信仰本身是非物質、靈性的東西,唯有透過心靈的高級理性才能「看見」它,那麼當我們可以在自己裡面看到自己的信仰時,心靈便經驗到、意識到人的心靈能看見不能見之物,以至能進而看見心靈自己。

        奥古斯丁在整部《論三位一體》中,有條不紊的一步一步地去論證著:基於人的心靈是按著三位一體之神的形象來受造的,它遠勝於世界萬物對神的間接彰顯,藉著它的天賦之能,我們可以從觀察到「視覺(感官)三一」到領略「思想三一」,再穿越「信仰三一」上升到「心靈三一」,這個「心靈三一」就是那面能觀照神的「鏡子」。如此,我們「藉著鏡子觀看」,透過意識自己心靈內之三一結構(記憶、理智和意志),本質上縱然與神的本性有著泥雲之別,純粹相似而已,但仍最能幫助我們理解和親近這位完全超越、不能看見、不能理解的「神聖三一」。如果有對奥古斯丁充滿哲理的詳細論證有興趣者,鼓勵親自慢慢細閱,定能對默觀有所啟發,獲益匪淺。

        最後我以奥古斯丁在本書的末卷之最後一席話作結:「當我們將我們堅不可搖的信賴置於《聖經》之上,把它當作最為信實的見證時,就讓我們禱告、尋求、正當地生活吧,這樣逐漸來達到理解,就是能夠盡量地用心靈看到信仰所持守的。……光照在黑暗裏(約1:5),假如我們像黑暗那樣不能領受光,那就先讓上帝的恩賜開我們的眼,……得見我們現在是相信但在將來能夠直接看見的東西吧。我們相信的某些東西是我們現在根本不能看見的。……然而,就那一至高無上的、不可言喻的、無形的、不可變化的本性,……沒有什麼地方(在信仰的指導下)比人類心靈那裡更能讓人類心靈實踐它的凝望了;上帝賦予了心靈一種看到不可見之物的能力,身體感官也將所有有待判斷的東西帶至它面前,因為它高居於榮耀的最內最上的位置,在它之上除了它須服從的上帝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15・6・49, p505-506)」。

註:文章內的引註出自於  奧古斯丁著 周偉馳譯《論三位一體》商務出版2015/9

作者:曾志明(靈閱文化社靈性導師)

職業:醫生;興趣:操練默觀禱告

Facebook
Facebook
YouTube
Telegram
WhatsApp chat